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。2006年,國家文化部門統(tǒng)計的國有專業(yè)豫劇團體數量為167個,是21世紀后全 豫劇國擁有專業(yè)戲曲團體和從業(yè)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。鼎盛時期,全國包括西藏等各省(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)幾乎都有專業(yè)豫劇團,超過三百個,業(yè)余豫劇團更是不計其數。豫劇舊稱“河南梆子”、“河南高調”。由于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,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“謳”,又曾叫“河南謳”。“豫劇”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,直到1947年秋,洛陽、開封、蘭州、西安四地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。新中國成立后(1952年),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,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(chuàng)新,被官方正式更名為“豫劇”,標志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,也標志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。豫劇流行于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湖北、陜西、甘肅、新疆、臺灣、安徽、青海、四川、江蘇等十幾個省區(qū),是我國最有影響的劇種之一。
在聲腔上,豫劇屬梆子腔系,豫劇劃分主要有五大流派: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“祥符調”;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“豫東調”,又稱“東路調”;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“豫西調”,又稱“西府調” ;流行于豫東南的稱“沙河調”,又叫“本地梆”;建國后,在楊蘭春等的領導下, 對豫劇四大地域流派唱腔進行了綜合吸收和大幅改革,運用科學的發(fā)音,融入了歌劇元素,形成了“現代調”,又稱“現代戲流派”。
2006年5月20日,經國務院批準,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豫劇以唱見長,豫劇唱腔鏗鏘有力,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,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。其次豫劇質樸通俗、本色自然,更緊貼老百姓的生活。另外,豫劇節(jié)奏鮮明強烈、矛盾沖突尖銳、故事情節(jié)有頭有尾、人物性格大棱大角。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,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,它又恢宏大氣故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,豫西調委婉動聽,吐字清晰,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情戲。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,唱腔流暢、節(jié)奏鮮明、極具口語化,一般吐字清晰、行腔酣暢、易被觀眾聽清,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。